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

科学研究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学研究 > 正文

精神的力量

发布日期:2013-09-12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    

——读《真爱长歌》
周向军
去年下半年,在和我的好友云南教育出版社的杨云宝先生的一次交谈中,他告诉我,他正在编辑出版一本新书,书名就叫《真爱长歌》。书中描写的是一个真人真事。书中主人公精神很感人,而且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。我听了之后,很感兴趣。当他答应出版后给我寄一本来,我很高兴,并希望能早日读到。书很快出版了,我也收到了杨先生寄来的书。这确实是一本很感人的书。几乎是一口气读完。读罢本书,我最深切的感受,是深深体验到精神的力量。
我是一个从事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学的人。长期以来,对精神现象、特别是对精神的作用问题情有独钟。我比较崇尚的一句话,就是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”。一位伟人曾经提出,精神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。这一观点,曾被一些研究者视为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,甚至说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。对此,我一直持保留态度,认为如果不是断章取义,如果能对这个观点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,就不应该怀疑、否定这一观点的科学性。更重要的是,这样一个观点,不断地被生活实践证实着。读罢《真爱长歌》一书,使我更坚信了自己的观点,坚定了自己的态度。因为,书中的人和事以及写书的人和事,都再次印证了精神的力量。
精神的力量首先表现在缉毒英雄罗金勇的身上。他在成为警察前,就感受到作为人民警察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精神。他“曾记下了优秀警察的一段扣人心扉的文字:‘惩恶扬善,还社会一个洁净的天地,是警察的责任。每当看到田坝上劳作的群众,看到村舍小屋飘起袅袅炊烟,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’”[1]当他成为正式警察后,忠于党和人民的精神体现在他的勤奋和忘我的工作中。特别是,在国庆休假期间,他奋不顾身地孤身奋战,勇擒毒贩,更是践履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精神。可以说,没有这种精神,他绝不会成为缉毒英雄。
精神的力量更表现在那善良坚强的妻子罗映珍身上。在丈夫不幸脑部受伤,成了植物人后,她日日夜夜守护在病床边,不厌其烦地担当了每天洗漱、翻身、拍背、按摩、檫洗大小便,打汤、打药……。同时,写下600多封情书,每天都要一字一句地读给丈夫听。她以无微不至的护理和600多封情书唤醒了沉睡两年多的丈夫,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和爱情奇迹。她靠的是什么?靠的的是精神,靠的是对丈夫的真爱精神,靠的是做事情的矢志不移、坚韧不拔的精神。没有这种精神,也许对病人护理几天、几个月可以,但是,坚持几年下来,就难以想象了;没有这种精神,也许写几分情书不难,坚持读几天也可以,但是,长期坚持下来,就是不可思议的了。
精神的力量也体现在本书作者黄晓萍女士身上。尽管在接受写作任务之初,她曾有很多顾虑,犹豫再三。但是在两位主人公精神的感召下,她有了写作本书的动力。为了采访、写好本书,她不分昼夜地读了不少有关禁毒的资料和专业性很强的书。无论多难啃,还是一头扎进去。她一头扎进主人公的感情河流,任心漂流,去讲述一个潺潺如溪水一样清澈干净的故事。闭门谢绝一切社交活动。家人也被她赶个干干净净。困自己于斗室中,厮守着那一种氛围。她靠的是什么,靠的是精神,也许靠的是多种精神,但是,最重要的,靠的是她的求真精神。尽管一部好的文艺作品,总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。但是真实却是最基本的。为了求真,她把真实、真诚、真情作为自己最要把握的分寸。没有这种精神,她很难将主人公的动人故事写得如此动人。
精神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。固然,我们不能再犯“精神万能论的”错误,但是,如果因为纠正这种错误而走向否认、低估精神本来就有的作用或力量的另一个极端,那也是我们应该反对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走向市场化、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时尚的今天,这种极端的倾向,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。看看本书,也许会使人们对精神的力量有新的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。但愿有更多的读者能从本书中看到精神的力量,获取精神的力量!
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七日于泉城


[1] 《真爱长歌》,黄晓萍著,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,2008年版,第13页。